宣教心故事

家的形狀

shapeofhome
 
舞台上相對的四張藤椅、兩張擺放盆栽的小圓桌,在暈黃溫暖的燈光下,對話聲輕柔的交錯著。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氛圍,渲染擴張,模糊了既有的地理界線,使整個空間無限制的延展。這是2021年9月19日在台北靈糧堂靈糧山莊進行的宣教主日「讓愛對齊」,由主任牧師周巽正和三位宣教士—張博涵、黃家琦、翔鷹分享「回家」的旅程。不論是在台下的長椅區,還是在電腦前,都會讓人有一種錯覺,彷彿就在他們當中,與他們並肩而坐,一同感受著話語中的歡笑和淚水。
 
何處為「家」?
因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許多宣教士們,不得不離開工場,回到台灣,但是,他們真的「回家」了嗎?對於已然將生命扎根在那個神說「你要去」之地的人,「回家」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詞,卻是心頭至重至大的煎熬。「我離棄了神所託付於我的嗎?」「我要怎麼解釋?」「回來能做什麼?」……曾幾何時,「回家」除了簽證和機票,還需要打包諸多的說明、辯證、理由,夾帶著擔憂、羞愧和沮喪。
我們常常聽到類似「教會是個家」、「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是家人」的話,當中含括說者、聽者對「家」各自不同的描繪與憧憬。究竟要長成什麼樣子才叫做「家」?除了天上那最美的家鄉,在地上,我們真有可能建構出那美好的縮型嗎?
 
陪伴、聆聽、為彼此歡慶
周巽正牧師提到聖經中兩個人的經驗:保羅和巴拿巴。他們是被安提阿教會差派出去的宣教士,到各地傳揚主道、建立教會,使徒行傳14章26-28節:「從那裡坐船,往安提阿去。當初,他們被眾人所託、蒙神之恩,要辦現在所做之工,就是在這地方。到了那裡,聚集了會眾,就述說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二人就在那裡同門徒住了多日。」
 
過去我在看這段經文時,直覺的聯想「這就是事工報告啊!」他們被教會差派出去工作,回來後交代工作的成果,理所應當,但宣教主日那天的畫面,與我的想法天差地別。舞台上的交談,沒有建堂數量、會眾人數分析,唯一記得的是這些已離家10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宣教士,如今奇蹟般的聚在一起,彷彿保羅和巴拿巴,活畫在我們眼前。對話的重心,不在於他們完成了哪些事,而是他們的生命經歷了什麼。
 
宣教士們的回家路
翔鷹出去時還是單身,遇到了另一半,這個新家庭成為神觸摸更多家庭的器皿。在疫情期間,因著華人的背景倍受排擠,連口罩、食物都不能順利購買,但也在這個感到艱難的時刻,見證神的信實與憐憫如何吸引穆斯林歸主;要離開這群神放在她心上的人,是最感痛苦的事,但當她決定順服神在此刻的帶領,經歷了極不可能的調動和預備,在4天內順利取得簽證回台。
博涵因著服事在肯亞的中國人,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又因為已婚的身分,得以進入馬賽人族群中服事;在疫情嚴峻時懷孕,因為當地醫療資源的侷限,頂著7個月的肚子回到台灣,一路上像是被疫情追著跑,卻也總是在神奇妙的安排下安然度過。
 
回台灣的決定讓家琦陷入自我控告的情緒中,擔心所陪伴牧養的羊群感到被離棄,但長年的耕耘卻在此時開花結果,透過一位決定受洗的老奶奶,神讓家琦知道,祂的工作不會停止,「我們會等妳回來,並為妳禱告」一句話,安慰也回應了她的心,帶領她暫時離開在日本的家,回到台北靈糧堂這個天父為她預備的新家庭,更深領受神的同在和教會的美好。
 
家的形狀
「家」是讓人安心的所在。有人可以安心的敞開訴說每一段生命經歷,也有人期待著聆聽,並隨著每個分享,或開心雀躍,或難過悲傷,或緊張,或驚嘆,最後感動於我們可以如此閑靜對坐,單純的享受彼此的陪伴。她們就像是離開多年、終於回來與家人團聚的女兒們,我們在當中歡喜快樂,而一直不斷出現在兒女的對話中,永遠信實牽引我們的天父,依然坐在我們當中,把祂的滿足放在我們心裡。
讓家偉大、與神對齊的最關鍵要素,就是「關係」。天父在祂的教會眼前展開一幅遼闊的建築藍圖,太遙遠的還看不清,我們學習順著天父的眼光和手指方向,建構在這個當下祂讓我們看到的,關於這個家原先設計的美好形狀,不斷的在「關係」中深化天父向祂眾兒女發出的呼喊:「你有一個家,你不會是孤單的,我們都在。」

作者介紹

Share:

留言回應

讀完文章有什麼想法或感動嗎?或是有什麼話想對宣教士說的,都可以留言由 Imission1 轉交喔~
有時候,僅僅一句簡單的鼓勵,對遠方的宣教士們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