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有一句名言:「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的東西。」在學校有限的時空場域下,有時我們會習慣於「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學」的模式;離開學校後,在不斷學習、接收新知的人生路上,你可曾仔細觀察過哪一種學習方法最適合自己呢?
實習課程中的「學習方法」引領我們認識不同的學習型態與風格,幫助我們運用多元且適合彼此的方式,更有效的進行學習與教導。
🤓 4種學習型態
「學習型態」指的是我們接受訊息的方式,透過以下型態以達最佳學習效果:
● 視覺(眼睛)型 Visual Style:例如觀看圖片指示、文字。
● 聽覺(耳朵)型 Auditory Style:聆聽錄音、podcast、歌曲、會話……等。
● 觸覺(手動)型 Tactile Style:抄筆記、畫圖、做實驗……等操作。
● 動覺(全身)型Kinesthetic Style:演戲(參與角色扮演)、戶外教學(田野旅行之類)。
🤓 4種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則是我們透過腦中迴路來處理資訊的學習過程,大致可分成:① 活力型學習者;② 關係型學習者;③ 分析型學習者;④ 循序型學習者。在這四種學習風格中,活力型學習者以領導者自居,偏好藉由洞察、想像或整體的想法,以創意思考的方式進行學習 。關係型學習者偏好課堂群體討論與操作,喜歡跟老師與同學連結 ,連結得越好,學習越好。分析型學習者偏好發現式的學習方式,喜歡研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分析學習,並傾向自己閱讀,獲取知識。循序型學習者則喜歡邏輯思考,偏好具有規畫的課程 ,喜歡有清楚指示、步驟及引導的學習活動。
🤓 「都好嗎?」的文化
課堂中,博涵宣教士透過體驗式教學「非洲文化與非洲舞蹈」,幫助我們發掘自己的學習方式,並看見不同的學習方式如何幫助團隊的建立,截長補短。課堂進行中,博涵宣教士突然詢問我們每一個人「都好嗎?家裡都好嗎?」當我們把各自的難處說出來後,博涵宣教士邀請我們為彼此代禱。
這個「都好嗎?」的插曲過後,博涵宣教士才向我們說明這是非洲人見面的示範 ,讓我們對於非洲文化有更深刻的印象。非洲人見面一定會「問候對方好嗎?」因為非洲文化非常看重每一個在場的人,也很注重團體。
🤓 團隊學習 截長補短
在觀賞完「非洲馬賽族」的舞蹈示範影片後,博涵宣教士把我們分為兩個小組,分組討論並複習,再進行PK賽,表演一次剛才所看到的非洲舞蹈。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雖然我和隊友看的是同一場舞蹈示範,但是,我們觀察和注意到的部分都很不一樣,例如:非洲舞蹈中的族長到底喊了幾次?原地跳了幾次?什麼時候舉起手中的杖?我們雖然很不同,然而就因為不同的學習方式,才能還原並跳出80%看到的內容。
🤓 擅長的學習方式與教學強項
在宣教工場中,每一個宣教士都必須是一名學習者 。我們需要學習、認識並融入當地文化,而在團隊中截長補短的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這堂課裡,透過探討並辨識我們擅長的學習方式,也從中找到了我們的教學強項,這又是下一堂課的內容了。
值週實習生:Shir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