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心故事

MK(missionary kids)有話要說|翔鷹專欄 6

missionary kids
【我找不到身份的「根」源!】
 
婚姻裡面除了需要面對跨兩個甚至多個文化的兩個人在相處上磨合的挑戰,有了孩子之後,遇到的挑戰便多了一些。
 
目前我們面對最大的挑戰就是孩子的教育,華人宣教士的孩子不管是跟著父母出去還是出生即在宣教禾場,當他們跟著父母「出去」後,我們很實際需要面對到的就是我們不想丟棄我們的根——中文、漢語!但是到了當地的地方,就必須要進入到講英文的國際學校,可是孩子就會發現說:「我們的根在哪裡,找不到根。」
 
這是華人宣教士的後代必須面對的一個很大的跨文化與身分認同議題,所以我現在也持續禱告著,是不是能夠有這樣類似針對華人宣教士後代的教育體系被興起。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國的「援」助比較圓?】
 
我覺得西方國家對於宣教士子女的教育做得非常好,在西方國家裡, 他們有一些退休的弟兄姊妹,或是一些在我們當中的弟兄姊妹,他們看到自己差派出去的宣教士孩子在異地,特別在一些醫療、教育資源顯為較缺乏的地方,他們看到這個現象之後,便願意花一年或是半年的時間來陪伴並補足他們學科上的不足。
 
譬如說:有數學老師便願意跟自己的教會申請休一年的假,或是退休的人挪出一年的時間,飛到宣教當地去陪伴宣教士的孩子,教導他們數學、化學等,好讓他們有一天如果回到自己的國家便可以順利地銜接母國的教育。這是我們看到西方宣教士為前線的MK(Missionary Kids)所做的,我們看了也覺得心有戚戚焉,心裡直流口水,覺得我們也好想要。
 
【CTA (Call To Action) – MK needs help!!】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華人的宣教機制裡面還沒有發展成熟到能兼顧所謂「宣教士的兒女 – MK」,因此我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向弟兄姊妹呼籲,宣教士兒女的照顧與教育是非常需要被看見的。
 
舉個例子來分享:我的孩子是一出生就在宣教當地,因為身處在那處,他也必須要學會當地的語言,但是他同時又要滿足不要丟掉自己的根,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就如同喝白開水般的自然,光是選擇要講哪一國的語言,他就必須要不斷地面對「我是誰?」這個身分認同的議題;另外他還需要面對的是人際關係的挑戰,可能因為他的外表、膚色,導致他在學校的同儕團體的互動裡,比較難交到朋友,有的時候,他如果沒有被霸凌、嘲笑就已經很感謝主了。
 
【有同伴勝過孤身一人!】
 
孤身會跌倒,有同伴則可扶持;孤身跨兩個文化衝擊,有同伴跨多個文化碰撞。
 
在走這個宣教的歷程裡,我經歷過單身的旅程,而現在仍然持續地在經歷有婚姻家庭的宣教模式。以家庭為單位的宣教旅程,也有許多複雜的議題在裡面,包含兩個人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國家文化,本來就已經會在婚姻裡面不斷地相互碰撞與磨合,再加上兩個人同時都居住在跨文化的環境裡面,可能是跨兩個到三個文化,因此不論是單身的宣教士還是在婚姻家庭裡面的宣教士,所需要面對的問題與壓力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我想再一次地說:「他們都需要我們的代禱、尊重以及協助,而不是再區分哪一種宣教士比較正確?哪一種宣教士比較不應該?」
 
專欄口述:翔鷹|中亞宣教士
專欄文字撰稿:Ruth chen|IMission1 實習宣教士

作者介紹

Share:

留言回應

讀完文章有什麼想法或感動嗎?或是有什麼話想對宣教士說的,都可以留言由 Imission1 轉交喔~
有時候,僅僅一句簡單的鼓勵,對遠方的宣教士們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