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再見

六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時節,同窗三四年的同學將各奔東西,只有老師留了下來,一本畢業紀念冊,一場畢業典禮,一席謝師宴,可能再加上數十百張的照片,這些既定的程序,似乎讓道別因此變得容易了一些?

什麼是不可少的?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一旦遇到重大疫情,就會對舊有的生活型態造成天翻地覆的改變,而新常態,就孕育而生。而宣教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而我們又看見什麼樣的契機呢?

學語言的魔力

說來奇妙,因著這些年常會去到不同國家短宣,竟又接觸了俄語、K語、緬語、泰語、Swahili語等語言,加上我的母語漢語、在學校學的英語、有時會用到的台語,以及我一直在學習的U語,就快要收集到十種語言了!

這世界,失衡中

幾年前,我去參觀了一場攝影展。在現場,僕人團的馮君藍牧師導覽了每一件作品。當時牧師說了一句話,我印象深刻:「這世界,不患貧,患不均。」當全世界正在等待COVID-19疫苗問世……

心目中的超級英雄

Banksy 班克斯,一位匿名的英國塗鴉藝術家、社會運動活躍份子、電影導演及畫家。圖畫是他最近的作品:小男孩心目中的超級英雄。

文化大不同:不要讓印度人覺得你髒

你對整潔和骯髒的定義是什麼?提到美國和印度,你覺得誰比較乾淨?保羅.赫伯特(G. Hiebert),曾至印度長期宣教,著作包含《文化人類學》,他一語道破人們對印度又髒又亂印象的背後現實……

沒有籃球框的籃球場

隨著紐約停擺,關門的不只是商家。是連你家樓下公園的空間。甚至,拔掉球場上的籃框,防範人們聚集的可能性。在台灣還正常生活的人們,要謝謝政府這次先被咒罵的總總措施……

27歲英國宣教士,把生命獻給中國黑死病

100年前入冬前夕,中國東北三省一場鼠疫,吞噬了六萬多條生命,這場黑死病沿著鐵路迅速向南蔓延,1910年10月,滿洲里第一人發病,11月和12月,就蔓延至哈爾濱跟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