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心故事

從鞋匠學徒搖身一變為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里向神求大事、為神作大事

如果說17世紀是天主教的海外宣教起跑點,基督教可以說晚了整整一百年,由一位出身貧苦的鞋匠學徒,率先呼應大使命,這個人就是被喻為「近代宣教之父」的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在近代四波宣教運動中,開啟第一波浪潮。

從鞋匠學徒、到自學拉丁文、希伯來文,成為英國小鎮浸信會牧師,對著世界地圖上的各城市、人口、信仰,為了他們得救天天禱告。還出版書籍,指出世界上有76%的人未聽聞福音,鼓勵大家「為主贏得靈魂,直到每個關閉的門打開。」

曾有一年,浸信會年會中,這位未滿30歲的年輕傳道人,因著鼓吹傳福音,為自己帶來麻煩。大會主席瑞蘭(John C Ryland)教訓他:「年輕人,坐下!要是神真要贏得外邦人,祂知道怎麼做,用不著你我操心。」

這樣消極的態度,沒有打消威廉克里對傳福音的熱情,他持續出版宣教書籍,聯合了12位教牧,成立了英國浸禮會宣導協會,支持國外宣教工作,以及他前往印度的事工。第一筆奉獻,只有13英磅。

「向神求大事,為神作大事,」那是1792年, 歐洲因法國大革命動盪的時刻,威廉克里的一席宣言,點燃了整個英語系世界的宣教運動,坐上開往印度的船,六個月後,抵達加爾各答,在工廠擔任監督的同時,他在1801年出版第一本孟加拉語聖經,展現過人的語言天賦,學習梵語、印度語,計畫要把聖經翻譯為印度文化之母—梵文。

神的手奇妙可畏,在威廉克里每次遇到困境時,就差遣關鍵人物解套,例如其時殖民印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不歡迎宣教士,神卻讓丹麥的總督發給威廉克里的同工護照,一行人移居丹麥殖民地賽蘭坡;對於東方語言的嫻熟,為他開了大門,成為英國在印度公務員的教授。

威廉克里把所得都用來支持宣教事工,並增加印刷設備,後來發展了26個教會、126所學校、學生超過一萬人。他也把一部分聖經,翻譯成29種語文、編訂6種不同語文文法字典。加上與同工合譯的,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種聖經譯本。

從威廉克里而起的第一波海外宣教浪潮,多數人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但是陸續孕育出來自美國、蘇格蘭、荷蘭、英國的宣教士,大西洋兩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了十幾間差會。這個數字背後,代表著非凡的愛心、犧牲精神,因為第一波宣教時代的前60年,絕大多數的非洲宣教士,都在兩年內殉道。雖然成效緩慢,但還是在荒土上,建造了許多雛形教會,等待下一波宣教力量崛起傳承。

—資料參考《宣教心視野》第41章

作者介紹

Share:

留言回應

讀完文章有什麼想法或感動嗎?或是有什麼話想對宣教士說的,都可以留言由 Imission1 轉交喔~
有時候,僅僅一句簡單的鼓勵,對遠方的宣教士們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