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最近大家是否有發現,人與人的距離,變得更“明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看來不止適用於交通安全守則上,現今也成了大眾防疫的默契。
為了控制疫情,世界各國相繼的封城,為的就是要減少人群的流動以及互動所產生的傳染風險。這也包括了停班停課,以及旅遊的限制。而這些都是在實踐「社交距離 social distancing」的手段。我國的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部長也呼籲,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都需要保持人與人之間1到1.5公尺以上的距離。而這也是流行病學的概念和做法,為的就是要減少人群接觸的密度,來控制傳播感染的可能性。
看起來,這是一個對疫情可以減緩的方法,但心理學家卻也擔心,在社交距離的限制下,人們不再擁抱、握手…… 長期下來會對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畢竟這些是人類獲得情感支持的一種方式,就像是我們「被接納」的象徵。在面對全球確診數不斷攀升,似乎看不見疫情被控制的盡頭,民眾在難以心安的情況下,卻也無法以最習慣的方式表達關心和支持。
在此時,不同領域的專家也提出,所謂的社交距離,很可能會影響到未來我們生活的方式,尤其是對於電子科技的依賴,將會更大。過去被稱為加速人類關係冷漠的科技工具,現在卻也成為連結情感的最大功臣。
降低風險發生的機率,是防疫政策超前部署的準則之一。但在許多國家、城市、地區,在執行這些因應政策時卻不一定可以如此順利。許多在前線的宣教士,也正因各國不同的防疫政策,無法離開當地。當地的事工是否持續進行事小,而接續而來的簽證、醫療,甚至是基本生活條件的缺乏都已逐漸成為問題。
「宣教這一條路,本就承擔著極大的風險。我們選擇這一條路,不是因為低風險所以才走,而是因著上帝所吩咐的使命任務。」一位宣教前輩在視訊會議中提醒著我們,堅固著我們的心志。很多時候,我們會誤以為宣教士因著在前線見多視廣,所以面對困境都應處之泰然。即便心態可以面對應變,但是許多的限制卻是來自於大環境的衝擊。即使各國際差會也都早早啟動應變機制,但我們這些在後方的主內家人,是否更應該紀念那些為著基督的名留在前線,或是因疫情必須回國述職的基督工人,持續為他們守望代禱。
而當我們禱告著疫情可以被控制,染病者得醫治,我們是否也更應該祈禱,願人與人的距離別拉得太遠,不然孤獨感,也會讓社會的氛圍變了調。願我們基督肢體間所互道的平安,不只是臨在基督徒之中,而是在全世界的人與人之間。因為賜下平安的上帝,是全人類的主,為著世人而來的。